功能
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主治
1、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证。
2、多食善饥、身体消瘦。
1、背痛。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孪,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贫血,浮肿,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子宫脱垂,糖尿病,肢体乏力,黄疸,喘息,肾炎,水肿病,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2、现代研究,针刺脾俞对胃功能的调整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比针刺足三里等远端俞穴对胃的调整作用明显,提示脾俞是有相对特异性。对胃分泌功能也有影响,可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总酸度及游离酸度趋向正常化。用重手法刺激巴氏小胃、海氏小胃的“脾俞”穴,对肉粉、组织胺常引起的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
3、针刺脾俞穴,可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脾性全血细胞减少病人症状好转,血小板数升高。
4、针刺狗“脾俞”可使血中胆固醇下降,对高胆固醇的病人,其下降较明显,对正常机体影响不明显。
5、针刺脾俞、膈俞、足三里对糖尿病也有调整作用,使血糖下降,对非胰岛素依赖性者,较明显。对胰岛素依赖性者较差。
取穴
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配伍
1、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腹胀不嗜食,食不化。
2、配膈俞穴、内关穴、阳辅穴、商丘穴治心腹及胸胁胀痛,胃脘痛。
3、配上管穴、中管穴、气海穴、胆俞穴、胃俞穴、尺泽穴、足三里穴治呕吐。
4、配曲泉穴、阴陵穴、然谷穴、束骨穴、隐白穴、三焦俞穴、中脘穴、天枢穴、肾俞穴、大肠俞穴治泄泻。
5、配曲泉穴、太溪穴、太冲穴、丹田穴、小肠俞穴治痢疾。
6、配脾俞穴、小肠俞穴、关元穴、足三里穴、太白穴治便血(虚证)。
7、配三阴交穴、章门穴、照海穴、中脘穴、解溪穴治怠惰嗜卧,四肢不收。
8、配肝俞穴、三焦俞穴、水分穴、公孙穴、大敦穴治臌胀。
9、配中脘穴、期门穴、章门穴、三焦俞穴、通谷穴治积聚。
10、配神道穴、谷中穴、腰俞穴、长强穴、大杼穴、膈关穴、水分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治腰背急强、热痉、食多。
11、配大肠俞穴治身瘦(腹中气胀引脊痛穴、食多身瘦)。
12、配期门穴、天柱穴治传染性肝炎,中强刺激,每日一次,急性肝炎10日为一疗程,慢性肝炎每14日为一疗程。
13、配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治肺结核(脾胃虚证)。
14、配膀胱俞穴治脾虚谷不消。
保健
文献
1、《灵枢·背腧》:“脾俞在十一焦(椎)之间。”
2、《医经理解》:“俞者言其气之所输也,……。脾俞,在第十一椎下。”
3、《孔穴命名的浅说》:“脾俞,有主脾病之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