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肾下垂检查
肾下垂症状
肾下垂特点
肾下垂饮食
肾下垂图片
肾下垂鉴别

连载跟我学中医19丨中医里是如何认

中医所说的“藏象”是什么?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52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象”,是指现象、征象。包括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内脏与外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外界环境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在张景岳的《类经·藏象类》中是这样解释藏象的:“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现于外,故曰藏象。”因此,中医学正是通过观察外在的征象来研究内在脏腑的机能活动,探寻其生理病理变化规律的,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这也是中医学对生命活动的独特认识方法,即通过“以象测藏”(或称司外揣内、以表知里)来认识和把握内在脏腑的机能活动。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与脏器(单纯的形态学概念)是不同的。中医学“藏”的概念是在形态结构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某些功能成分,是一个功能单位,一个系统的概念。“藏”与脏器在命名上虽大致相同,但其内涵却有很大差异。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与藏象学说的形成密切相关。

  藏象学说赖以形成的基础,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奠定了形态学基础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对生命奥秘的探索,这种探索首先就是要认识自身的形态结构、脏腑组织,而认识人体最直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解剖。这为“藏象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形态学基础。但由于古代科学技术条件限制,单纯凭借肉眼直观观察难以看得很细,也无法对人体复杂、深奥的生理病理现象做出明确、系统的解释,所以古代解剖学难以更深、更细的发展下去。于是古人寻求了另外的道路来认识人体,这就是对生活实践的长期观察。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古人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原理,采用“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等思维方法来认识、推测人体的脏腑功能。古人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不同刺激所作出的不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如古人在已有的脾主运化水谷的认识上,发现如果长时间不进食,或者是饮食减少,就会出现消瘦、四肢乏力等现象。于是提出了“脾在体合肉、主四肢”的结论。这不是从解剖中可以直接看到的,而是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而等到的。长期的生活实践的观察为藏象学说奠定了生理学、病理学的基础。

  三、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在“以脏补脏”的观念指导下,食用动物肝脏治疗了夜盲,多次的重复实践佐证了“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又如脾虚的病人,常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肌肉消瘦、四肢乏力等症状,通过健脾药物治疗后,症状得以改善,于是这样的临床经验佐证了脾主运化、主四肢肌肉的理论。因此,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为藏象学说奠定了临床实践基础。

  藏象学说虽有了解剖知识、生活观察、医疗实践作为客观基础,但要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知识,并构建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还需要古代哲学思想作为说理工具和思维方法。

  四、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藏象学说的形成及其系统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如五行学说促进了五行藏象体系的建立。

  总之,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中,以解剖学知识为基础,运用以表知里、取象比类等整体观察方法,通过对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的观察,经过概括、抽象、推理而逐步归纳出的医学理论。

  这也决定了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五脏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注重功能而略于实体解剖。

脾的运化功能您知道吗?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53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是指脾气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功能。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胃、肠、肝、胆均参与其中,但脾起着主导作用。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其运化的对象分为运化“谷食”(固态饮食物)和运化“水液”(液体饮食物)两方面来认识。

  一、运化谷食

  是指脾气将谷食转化为谷精,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饮食物经胃初步消化,下输小肠作进一步精细的消化吸收。谷食的消化虽然是在胃和小肠中进行的,但必须要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才能完成。而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又须依赖脾的转输才能输送到全身。其转输的方式有二:一是上输心肺,化生气血,通过心肺布散全身;二是向四周布散到其他脏腑。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称为“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机体得到充足的营养,表现为食欲正常、食入则化、大便正常、精神充沛、形体健壮。若脾的运化功能减退,称为“脾失健运”,则可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便溏等饮食物消化吸收障碍的症状。日久,因气血生化乏源,则全身气血不足,可见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神疲倦怠、气短乏力等症。

  二、运化水液

  是指脾在消化饮食物的基础上,对水液的吸收、输布作用。人体摄入的水液在脾气的推动下,经胃的受纳腐熟、小肠主液、大肠主津等作用下化生成津液,与运化谷食机理一样,或通过脾直接转输、布散至脏腑组织;或将津液上输于肺,经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内而濡养五脏六腑,外而滋润肌肤皮毛。全身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的水液,在脾的转输作用下及时地输送到相应的器官(如肺、肾、膀胱等),经气化而排出体外。

  因此,在水液代谢的全过程中,脾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脾气健运,则津液化生充足,输布正常,脏腑形体官窍得养。脾失健运,或表现为津液生成不足而见津亏之证,或为津液输布障碍而见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临床治疗此类病证,一般采用健脾化痰、健脾燥湿和健脾利水之法。这也是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基础。

  运化谷食和运化水液,是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同时进行的。脾的运化功能对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体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故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该理论在防治疾病和养生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脾胃,使脾气健运,则正气充足,不易受到邪气的侵袭,即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反之,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人体易病。所以,《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作者简介

  谢薇:讲师。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的教学及少数民族医药理论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厅级课题2项,参编论著1部,发表论文近10篇。

“辛开苦降”理脾胃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54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重庆市名中医曾定伦在治疗脾胃病时,根据脾胃病多寒热错杂的病因病机特点,用“辛开苦降”法施治,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浅析如下。

  后天脾胃,能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曾定伦说,饮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转化、排泄过程,早在《素问·经脉别论篇》就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上述论述说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虽与五脏六腑功能活动有关,但整个活动的中心是脾与胃。《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故自《内经》始,后世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

  且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散精于肝”“浊气归心”“上归于肺”等过程均依赖脾脏的“运化”及“升清”功能,而“游溢精气”“下输膀胱”等过程均依赖于胃腑的“受纳”及“通降”功能。

  脾为太阴湿土,其性喜燥而恶湿,主升,赖阳以煦之;胃为阳明燥土,其性喜润而恶燥,主降,须阴以润之。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以清代医家叶天士总结最为妥帖:“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和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的生理功能是饮食物消化、吸收、布散、排泄的基础。

  脾胃如市,病寒热错杂,升降失常

  “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李中梓《医宗必读》),饮食物均通过胃肠道,经消化、吸收,给机体供应营养;“胃肠如市,万物入耶”,《素问·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无论是滋养人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还是攻毒驱邪治病的药物,均是通过脾胃“服之”消化、吸收而起作用。故饮食物“辛苦甘酸咸”五味的偏嗜,药物寒热温凉的偏盛,都会影响脾和胃的生理功能,导致脾脏“升清”、胃腑“降浊”功能失常。

  脾气亏虚,往往是引起“寒证”的原因,《素问·刺志论》云“气虚者,寒也”;而胃气壅塞,往往是发生“热证”的基础,《素问·刺志论》亦云“气实者,热也”;这种寒热的病机临床上表现为热则气盛,消谷善饥;寒则气衰,运化无力。故《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虚则腹满肠鸣,飧泻,食不化”,《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正是由于脾胃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两者多相互影响。

  如脾为湿困,运化无力,清气不升,可影响胃腑的受纳和和降功能,出现纳呆,痞满,恶心,呕吐等症;反之如果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脏的运化及升清功能,出现腹胀,便溏等症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中医带您了解脾的功能—脾主升清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55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人体生命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气机升降方面,“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相互配合,运转中焦气机斡旋之枢机。脾主升清,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升散水谷精微

  脾主升清,是指脾气向上升举清阳的作用。“清”,即“清阳”,包括水谷精微、卫气、精阳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升清”,是在脾运化水谷的基础上,将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从中焦向上输送至心肺、头目,营养机体上部组织器官,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若人之脾阳健运,脾气升举有力,脾主升清之功能正常,则气血化生有源,生命活力旺盛。若劳倦过度、饮食不节,导致脾气虚馁,脾气升清之力减弱,则头目清窍失养,可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四肢懈怠,正如《内经》所言“气脱者,目不明”。脾气不能升清,还会影响中焦气机斡旋,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导致中焦气滞,而出现腹胀、纳呆等症状。脾气不能升清,严重者还会出现“清气下陷”,可见便意频频、久泻久痢等病症。

  二、升举内脏气机

  与脾气“升清”相应的是脾气“升举”之功能。脾气向上升举清阳的同时,起到了升托内脏,维系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防止内脏下垂的作用。若脾气亏虚,升举乏力,临床可表现为脱肛、胃下垂、肝下垂、肾下垂、妇女子宫脱垂等内脏下垂病证。内脏下垂与清气下陷,中医统称为“中气下陷”。在临床上,治疗中气下陷证常采用补益脾气、升清托举的治疗方法,代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

  三、临床运用

  如上所述,临床上看到头昏、乏力、视力和听力下降。此为“清阳”不能“出上窍”,治疗当健脾益气、升举清阳,可用李东垣之“益气聪明汤”(黄芪、甘草、芍药、酒炒黄柏、人参、升麻、葛根、蔓荆子)。

  若出现四肢无力、倦怠乏力等症状,例如重症肌无力。此为“清阳”不能“实四肢”,治疗也应健脾益气、升举清阳,可用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临床出现恶风、自汗、容易感冒等症状。此为“清阳”不能“发腠理”,治疗当益气升阳、实卫固表,可用“玉屏风散”(防风、黄芪、白术)。

  若患者以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兼见气短、乏力、脉弱等脾气不足之象,治疗仍以健脾益气、升举清阳为主法,用“补中益气汤”或“补中益气丸”。

  若患者久泻久痢,表现出典型的清气下陷证,在健脾益气、升举清阳的基础上,还应温补肾命之火以助脾阳的恢复。治疗可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神丸”(煨肉豆蔻、盐炒补骨脂、醋制五味子、制吴茱萸、大枣)。

作者简介

  柳亚平:出生于年,医学博士。曾任云南中医学院副教授,从事“内经选读”“中医养生学”等课程教学。先后2次参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科研协作项目,进行雷丰、傅山、武之望、喻昌等医家学术思想研究,近年来作为副主编参编《脉诀汇辨校释》等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脾主统血的理论基础认知及病理表现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56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一、理论渊源

  中医认为在“气”与“血”的关系中“气能摄血”。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循行,防止血液逸出脉外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可见,这种具有统摄血液作用的“气”就是“脉外”的“卫气”。从营卫二气的产生来看,二者均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气能摄血”的作用与脾胃密切相关,尤其是脾气。“脾主统血”即指脾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致逸出脉外的功能。“统”,有统摄、控制之义。《难经·四十二难》曰:“脾裹血”,正是此义。

  二、生理基础

  脾主统血的关键在于脾气充足,气足则能摄血。而脾气充足必须以脾主运化之功能为前提。沈目南《金匮要略注》云:“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在正常情况下,脾气健旺,统血功能正常,则血液循行于血脉之中而不外逸。若脾气虚衰,不能化生气血,气虚不足以摄血,血液就会逸出脉外而引起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月经崩漏等,统称为“脾不统血”。

  三、病理表现

  临床上的出血证分为虚、实两类,“脾不统血”属于虚证,其它如火邪、湿热等病因导致的出血多为实证。由于脾气主升以及脾主肌肉之故,临床上脾不统血多表现为人体下部出血(便血、尿血、月经崩漏)、肌衄(皮肤紫癜)。此外,此类出血证血色多偏淡,病程相对较长,例如月经颜色淡红、淋漓不尽。治疗脾不统血证常用补气摄血的方法,代表方剂如“归脾汤”。

  四、典型案例

  王某,女,21岁。月经淋漓20余日未净,经色偏淡,经量时多时少,活动后经量增多,安静休息则减少,神疲乏力,四肢懈怠,腰膝酸软,脉弱,舌质淡嫩齿痕明显。中医辨证为:漏下(脾不统血证)。治疗以健脾益气、养血止漏为主。处方以补中益气汤加续断、桑寄生、炒杜仲、菟丝子、熟地、山萸肉。服二剂,漏下停止。继用人参归脾丸口服,早晚各服1丸,调理半月而安。

  某女,23岁。皮下紫癜反复发作,时隐时现,皮下出血点颜色淡紫或淡黄,患者面色?白,容易疲劳,食少气弱,脉濡,舌质淡苔白。辨证为:肌衄(脾不统血证)。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法,口服人参归脾丸(大蜜丸)十盒,早晚各服2丸。十盒服尽,皮下紫癜未再复发。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拇指处点赞支持

尚道国际教育成长中心

秉承“尚德明道,敬天爱人”的价值观,分享国学,商道,健康,教育,妆容,卓越名人等趋势资讯,帮助平凡的人得到幸福获得成功!









































哪里治白癜风
白癜风专科医院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nglul.com/sxctp/52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