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器下垂?你听说过吗?都有哪些脏器下垂呢?
最常见的莫过于胃下垂了!吃得稍微多一点,自己都能感觉胃掉下去了。常常伴有恶心、嗳气、厌食、便秘等,有时腹部有深部隐痛感,常于餐后、站立及劳累后加重。长期胃下垂者还有消瘦、乏力、昏厥、低血压、心悸、失眠、头痛等症状。
在妇科,偶尔可以见到子宫脱垂,主要见于身体虚弱的老年女性。严重者,子宫全部脱垂出来,患者往往极为痛苦。
如果说上一个是讲的前阴,那么后阴也就是肛门也有脱垂,叫做脱肛。此外,还有肾下垂,眼睑下垂等病症。
所以上述疾病,在中医来讲可能都是一个原因——中气下陷。
什么叫做中气?我们常听人说:“这个老人家中气足啊,身体硬朗,声如洪钟。”所谓“中”,就是指的中焦,也可以说是脾胃,所以中气就是指的脾胃之气。脾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吃进来的食物并且进一步加工,吸收其中的精微营养物质,使之转化成气血并输送到全身各处,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指的是肾)。试想一个人如果脾胃功能不好,整个机体都处于一种低下的功能状态,很多的疾病最终也会表现到食欲不振上面来。所以一般老百姓认为能吃饭就没什么大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脾胃既能够“升清”又能够“降浊”。所谓“升清”,就是指输送来自食物的营养物质,使机体保持正常的功能,使器官维持在正常的位置;所谓“降浊”,是指脾胃运化水湿,使之不至于停留在体内而成为“痰”。那么,一旦中气不足,除了整个机体处于一种低下的功能状态之外,某些器官也可能因为得不到足够的中气支持而不能保持其原有的位置了。就像处于逆水中的船,要想维持在水中央,也是需要一定的力量支持的。
补中益气丸,就是根据补中益气汤原方制作的,具有补益中气作用的丸药。该药中份量最大的是黄芪。黄芪在补气的同时还有升提举陷的作用,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单剂药黄芪用量竟然达到半斤以上!该病的最初表现可能有眼睑无力抬举,四肢乏力。黄芪是补气最好的药,“芪”原作“耆”,是长老的意思,意思是最权威的。黄芪对久溃不愈的疮疡也有托毒生肌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疮痈圣药”,这里就是举陷的作用,久久溃烂,气血亏虚,长不起来了,给你补一补,托一托,就上去了,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个药方里面含有四君子汤中的三君,即人参、白术、炙甘草(缺一味茯苓),三药都是补脾胃之气的,白术还有健脾化湿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补中益气丸中不光有补气的药,还有补血的药,即当归。因为气血关系密切,气虚的时候往往还有血虚,例如面色苍白这个症状,一般都是气血两虚的结果。恰好当归是“血中之气药”,因为当归既能补血,还可以行气。
方里的陈皮有行气的作用,能够使脾胃气机升降正常。补中益气丸另外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还有柴胡和升麻两味升提的药。它们都有升举阳气的作用。但是只是在大队的补气药补足中气的前提下才能升提,本身并没有补气的作用。升麻药名里就有一个“升”字,顾名思义就知功效。至于柴胡,后面再专文讲述。
我用补中益气丸治好很多胃下垂、子宫下垂和脱肛的患者。这些病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精神疲倦,全身乏力,不思饮食。以上症状,又常常在劳累时加重。另外还常有的症状是发热和自汗。为什么又会有这样的症状呢?
其实都是同一回事。都是因为气虚。《黄帝内经》讲“劳则气耗”,“烦劳则阳气张”,劳累以后气更加虚了,气虚不能固表,体内的阳气浮越于外,就表现出发热。但是这种发热是属于内伤发热,跟感冒发热的机制是不同的,这种发热可能有体温上升,也可能没有;不是整天持续不断的发热,而是表现为某个时段发热;像事由内而发的热,多见于疲劳之后。
动不动就汗出的人,大部分是气虚。机制是相同的,同样是因为气虚不能固表,表气不固,汗液就自己跑出来了。往往出汗时伴随着发热。
另外,气虚还可以导致头痛。原因也是中气下陷,清阳不升,因为头为诸阳之会,是最需要阳气的地方,清阳不能上升,头脑就会昏蒙疼痛,而且还会像焉了的花草一样无精打采的。
所有上面的问题,都需要补中益气丸来治疗!
归纳一下,补中益气丸的主治是:
1.脾胃气虚证,见于吃饭少,大便溏(稀薄,无臭味),觉得气不足,懒得说话;
2.中气下陷证,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具有第1条所述症状者;
3.发热、自汗、头痛等症,见于具有第1条上述症状者。
判断是不是气虚,告诉大家一个秘诀,就看舌头两边有没有牙齿印,有的,就是气虚。
总之,人活一口气,中气很重要,因为中气必须上通下达以供养全身。
所以,如果您觉得有上述症状,就赶紧去买点补中益气丸吃吃吧!
(此文节选自笔者所著《求医不如求己家庭中成药使用手册》,略有修改。)
支持中医原创文章,点击白癫疯能治吗白癜风中医诊疗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