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每10个人里就有5个人脾气虚。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无论是肌肉失去弹性、皮肤没有光泽、肤色暗淡、腰间长出“游泳圈”,还是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脾气虚弱导致的。
提到补脾之法,你都想到了哪些?这其中又有哪些区别呢?本文介绍了十四种方法,大家还有哪些补充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多多留下您宝贵的经验。
很多人一定都听说过”脾虚“这个词,但是对脾虚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很多都是医生告知出现脾虚了,才恍然大悟。脾胃承担着输送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等功能,脾虚,也就意味着这些功能受到了影响,那么健康自然也就受到了威胁。
当然,脾虚也是可以提前发现的,就像其他疾病一样,脾虚的到来也是会提前“通知”的,当发现身体亮起这些“红灯”时,很可能就是身体在发出脾虚的警告了。
一、脾虚的相关症状
第一个症状是脾虚的人舌苔会出现变化。舌苔是体现健康问题的一个标志,脾虚的人也很容易通过舌苔的变化看出来。如果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舌头看上去是红色的,而且非常润泽,舌头上边的舌苔看上去很薄很干净,但是如果舌头边缘出现了齿痕一样不平滑的样子,而且舌苔变得很厚重,看起来白白的,很可能说明出现了脾虚。
第二个症状则是脾虚的人会出现食欲下降的症状。本来脾胃就承担着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功能,将这些物质转化为对人体有利的营养,如果出现脾虚的话,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会受到影响,那么就会影响到食欲。很多脾虚的人即使看到喜欢吃的东西也没有胃口,或者有一些脾虚的人则会在吃完不多的食物之后都会出现很饱胀、很撑的感觉。
第三个症状是脾虚的人早上起床感觉胸闷。因为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脾和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之间只要一方出现异常,另一方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脾虚的人肺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脾虚则会导致肺气虚,患者起床则容易感觉胸闷,甚至是气短。
以上三个症状就是脾虚的相关表现,如果出现了其中的一个或者一个以上,那就要留意了,是否出现了脾虚。不过出现了脾虚也不要慌,按照以下几点健脾小妙招,就能轻松走出脾虚的困扰。
二、脾虚的人这样做
首先,脾虚的人要从日常的饮食中开始调理,不仅要注意补充多种的营养物质,还要避免吃太多对脾胃不友好的食物,比如说,脾虚的人尽量少吃辛辣、生冷的食物,而应该多吃健脾的食物,比如山药、姜都是脾虚的人要多吃的。
其次,脾虚的人要调理好自身的情绪。乐观积极的人身体抵抗力也会更好,不能因为身体出现问题了,每天就消极对待,养成一个好心态,心情好食欲也高,脾胃的消化能力也会增强,对于调理脾胃也很有帮助。
补脾十四法漫谈
补脾法为《脾胃论》中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它不仅适用范围广泛,且运用得当,收效确甚显著。兹将临床所得提出研究。
一、助运
脾主消化食物和输布精微。如脾气虚弱,不能健运,可出现消化呆滞,纳减腹胀,肠鸣泄泻,脉濡弱,苔白腻等消化功能低下症状。久则眩晕倦怠,面色萎黄。治疗时应先健脾助运,使纳运正常。
显效方:五味异功散、健脾丸、参苓白术散等。
二、建中
脾胃主中气,有蒸动全身各脏之功能,久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古有上损、下损过中皆在不治之列。凡虚损、虚劳病久矛盾交叉多,治疗棘手时,苟能抓住建立中气一法,使中气一振以蒸动全身各脏功能,其复杂病情,即能向顺利方面好转。
显效方: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丁蔻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归芍理中汤等。
三、益气
气虚多见少食懒言,面色萎黄,心悸气短,动则汗出。补脾即可以益气,此为治气虚经验。
显效方: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四、补血
营血形成于脾功健运,否则饮食不能生化营血,致面色?白,头昏心悸。脾胃功能衰微时,血亏即不能直接补血,必先补脾以生血,则收效较易。
显效方:大剂量四君子汤加首乌或黄精,小剂量归脾汤。
五、止血
脾统血,凡慢性漏血、皮下渗血等皆由脾不统血,令血无力循经运行,补脾即能统血以止此种出血。
显效方:归脾汤。
六、生精
脾阴为精血津液生化之源,脾阴亏损,则精血津液无由化生,出现唇燥口干,饥不欲食,动则疲乏,腰腿无力,虚劳喘嗽滑精,耳鸣、目暗等脾肾亏损等症。补脾阴即可以生精。
显效方:二冬膏、玉竹膏、珠玉二宝粥、资生汤、无比山药丸、石斛夜光丸等。
七、摄液
津液输布与排泄亦由脾统摄调节,如《内经》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虚则津液统摄失调,出现多尿多汗,使津液不能敷布百骸,引起糖尿、尿崩,植物性神经紊乱多汗等症。补脾则可升津摄液,调整体液平衡。
显效方:滋脾饮、无比山药丸等。
八、举陷
脾主升。脾功健旺,可支持各脏功能正常,各脏功能衰退而致弛堕或脱垂,如胃下垂、久泻脱肛、肾下垂、眼皮下垂、子宫下垂等,中医辨证上均认为属于中气下陷。用补脾法升举中气,堕脱可随脾旺升举有力而复位。
显效方: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等。
九、消肿
脾土健运,自能促进体内水液的运化和排泄,稳定体内水液的平衡。如外湿伤脾,或病久伤脾,则脾失健运,则水湿停滞,发为肿满。用药如注意健脾利湿,则肿满易消。
显效方:五苓散、五皮饮,由湿热引起者用五等散加茵陈、黄芩。
十、除痰
各脏器慢性炎症分泌物,量少而稠者为痰,量多而稀者为饮。痰与饮均多量者则求治于脾,因脾为生痰之源。脾功衰退则无力吸入运化排泄水液。故健脾可除痰。
显效方: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等。
十一、固胎
胎元固否责在肾,胎元发育责在脾胃,且胃为肾之关,脾肾不固多致习惯流产,脾肾兼补。
显效方:所以载丸、泰山磐石饮。
十二、催产
滞产因宫缩无力,及宫缩间歇时间长而收缩时间短,及宫缩时宫体不硬,此为中气不足所致,大补脾胃中气,则胎儿自易娩出。
显效方:大剂人参理中汤。
十三、退热
脾虚久热不退,必见脾虚症状,如面唇?白,舌色无华,少气懒言。补脾则中气旺、荣卫和,热自退。
显效方:甘平用参苓白术散去桔梗,甘温用黄芪建中汤。
十四、生肌
脾主肌肉,脾虚不能吸收营养则不长肌肉,内外溃疡久不愈合,亦由脾胃中气虚亏所致。补脾旺其中气,则肌肤易丰满,溃疡易愈合。
显效方:黄芪建中汤、归芍六君子汤。
导致脾虚的原因:
1、饮食不节制,疲劳过度,烦忧过度,抵抗力不足,身体虚弱等。
2、生冷寒凉的食物饮食过多,药物凉性太重,损伤脾阳气,或者脾阳气本身不足引起。
3、缺乏锻炼、过度减肥。
脾虚的分型及饮食:
1、脾气虚:会出现腹胀、吃的少,饭后腹胀严重,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懒语,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食补方案:可食用大枣、粳米、狗肉、燕窝、黄芪、人参、樱桃等补脾气。
2、脾阳虚:会出现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暗,行寒气怯,四肢寒冷,面色暗淡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食补方案:可食用山药、大枣、姜、山楂等补脾阳虚。
3、中气下陷:会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食补方案:可食用小米、牛肉、南瓜、栗子、粳米、猪肚红糖等补足中气。
4、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食补方案:可食用薏苡仁、莲子、山楂、山药、糯米、大枣等健脾统血。
在患者进行中药治疗时,在饮食当中我们要注意饮食的禁忌以免降低药物的药效,应注意饮食禁忌:
忌食食物
1.刺激性食物:酸的、凉的辣的尽量少吃。
2.发物:海鲜、羊肉尽量少吃。
3.解药:浓茶、绿豆尽量少服用。
4.白萝卜产气尽量少服用。
除了药物的治疗和饮食上调理,我们也可以积极锻炼身体,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增强,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避免熬夜,积极释放压力,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注:本文所涉中医方剂需由医师辨证使用,切勿随意试用。)
脾虚的人群要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调理方法,脾虚人群通过药膳可以有效改善身体虚弱的情况,脾虚的人群容易出现手脚冰凉体质虚弱的情况,所以需要尽早的调理
阿莲讲健康“为自己健康投资点滴心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