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俞穴位置图
治疗脾病的要穴,主治:腹胀,泄泻,痢疾,胃痛,黄疸,水肿,便血,月经过多,食欲不振等。足太阳膀胱经
Acupoint
位置
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方法
在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左右旁开两指宽处。取穴时,采用俯卧位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3个椎体,下缘旁开2横指处。主治
腹胀呕吐泄肖痢疾胃痛吐血便血尿血糖尿病月经过多食欲不振等。别名
十一焦之间穴穴位解刨
脾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皮肤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穴位对第十一肋间隙的结构。胸膜为一层薄而迤明的浆膜,富有神经末梢,被覆胸内筋膜的内面和肺的表面,两层相互移行形成胸膜腔。腔有少量液体,呈负压。壁胸膜的下界,在背部肩胛线上投影于第十二肋上,由该点向内作一水平线达第十二胸椎棘突;向外,在腋中线投影于第十肋骨;向前内,锁骨中线上投影在第八肋,以上各点联于第六胸肋关节既为胸膜壁下界在体表的投影。肋胸膜和膈胸膜移行处的胸膜腔为该腔的最低位,称肋膈窦。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胸背神经、第11和第12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部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足太阳膀胱经
Acupoint
穴位解析
Pǐshù(BL20),经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脾之背俞穴。脾,是人体重要的贮藏血液的场所和最大的淋巴器官,五脏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载:“脾、胃…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内通脾脏,并合精气,助胃化食。此穴为脾在背之俞穴,内应脾脏,是脾气转输、输注之所,治脾要穴,故名之。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脾俞穴”,“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外散脾脏之热。
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
(1)缓解治疗消化性溃疡、脘腹胀痛、胃下垂、胃炎、胃出血、消化不良、泄泻、痢疾、肝炎等。
(2)缓解治疗胸胁支满、呕吐噎膈、便血、带下、糖尿病、贫血、月经不调、肾炎等。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胃痉挛、神经性呕吐、肠炎等。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带下,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腹胀,水肿,背痛,纳呆,食不化,
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肝脾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肾下垂,月经不调,肾炎,小儿夜盲等。
1.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等。
2.其它: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穴位配伍
脾俞穴配足三里穴治腹脱、便秘。脾俞穴配中脘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主治呕吐;脾俞穴配胃俞穴、中脘穴、章门穴、足三里穴、关元俞穴主治泄泻;脾俞穴配肾俞穴、三阴交穴主治消渴。脾俞配章门,为俞募配穴法,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胀。脾俞配膈俞、大椎,有扶脾统血,清热止血的作用,主治吐血,便血。脾俞配足三里、三阴交,有清热利湿,健脾养肝的作用,主治黄疸,肝炎。脾俞配大肠俞、胃俞,治急慢性肠胃炎。脾俞配胃俞、中脘、内关、公孙,治腹痛、泄泻。脾俞配关元、归来、三阴交、隐白,治崩漏。穴位疗法
刺激脾俞穴,可以提升脾脏的功能,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使脾运化水湿功能正常,将身体多余的水分转输到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和尿液排泄出体外,令湿浊消散,诸症解除。1、悬灸法:患者全身放松,坐位或卧位。艾条点燃后放于穴位上方,距离皮肤约2~3厘米左右进行熏灸,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两侧交替进行,以局部潮红为度。每周灸治2~3次。
2、按摩法:患者取舒适卧位,操作者两手拇指指腹放置在患者的脾俞穴上,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使患处产生酸、麻、胀、重的感觉。再用擦法,即来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热感向内部深透,以皮肤潮红为度。如此反复操作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调理消化不良:脾俞穴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消化系统的调节作用。消化不良的人常用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稀薄等症状,可以通过按摩和艾灸脾俞穴方法来健脾胃。不过对于脾胃虚弱的老人和孩子来说,以按摩的方式为佳。减肥:从中医角度来说,现代很多的肥胖多与水湿内蕴有直接关系。而水湿之所以不能有效排出体外,与脾失健运有直接关系。因而健脾是减肥的根本途径。肥胖的人常有水肿、面色泛白、食欲不振、不想喝水、头晕脑胀、四肢沉重乏力等现象。可通过艾灸脾俞穴的办法调理脾胃。防止出血。生活中,常会无缘无故的在胳膊或者大腿处就出现了一块瘀斑,或是牙龈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紫癜等病症也多见。从中医角度来说,这与脾虚有着直接关系。因脾有统血的作用。脾不能统摄血液,使血液跑到经络之外,形成出血或者淤血。通过艾灸脾俞穴的能得到缓解。防治感冒,由于缺乏运动,加上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较大,免疫力低,容易感冒。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健运,人体正气就会强大。通过艾灸脾俞穴,健脾,是提高免疫力的好办法之一。当吃饭没胃口时,不妨按按脾俞穴,很快就会感觉有点饿了。脾俞穴,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腰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或刺伤肝脏。脾俞穴,艾炷灸5~7壮,脾俞穴艾条温灸10~15分钟。最佳时间是早上7~9点进行。治疗糖尿病灸脾俞穴,采用艾条悬起灸,每次10~20分钟。每日一次或者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每月一个疗程即可。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大肠转气、按之如覆杯,热引胃痛,脾气寒,四肢急,烦不嗜食,脾俞主之。黄瘅善欠,胁下满欲吐,脾俞主之。《备急千金要方》:虚劳,尿血,白浊,灸脾俞百壮。泄痢食不消,不作肌肤,灸脾俞,随年壮。《针灸大成》:黄疸,善欠,不嗜食。《医宗金鉴》:小儿慢脾风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距各一寸五分……腹胀引胸背痛,食饮倍多,身渐羸瘦,黄疸善欠,胁下满,泄利体重,四肢不收,痃癖积聚,腹痛不嗜食,痰疟寒热。《类经图翼》:此穴主泻五脏之热。提示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或刺伤肝脏。
此文章图片和文字均为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们的平台,大展宏图!同时期待质优价廉的产品厂商加入合作!请阅读理解平台运营模式文章“创业平台如何赚钱”,感谢您的支持与宝贵建议。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