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艾灸疗法”简称,又称“灸法”或“灸疗”艾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传统疗法之精华。灸法与针法的治疗原理一样,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以经络穴位为施术点,故统称“针灸疗法”,简称“针灸”。
艾灸是指用艾绒或掺和其他药物制成的艾柱、艾条等,点燃后产生一种特殊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经络穴位在这种特殊的温热刺激下产生治疗作用;同时灸火的温和热力透过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于脏腑,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以调整生理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而祈祷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功效。
《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灸之”,说明灸法可补针药之不足,是一种常用而重要的外治方法,深受群众欢迎,故而能够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和运用,是一种值得研究和大力推广的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外治方法。
艾叶用于治病已有三千年多年的历史。艾叶作为作为药物记载早见于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其后历代医药史籍均有记载,直到明代广大医药界才逐渐认识到蕲州所有产艾叶质优效佳,蕲州也就成为艾叶的地道产地。据弘治年间()定稿的《本草品汇精要》记载:“艾叶,生于田野,今处处有之····地道:蕲州,明州”。其后《本草蒙荃》也有记载:“艾叶,端午节临,仅采悬户,群疫而已。其治病症,遍求蕲州所产独茎,圆叶,背白有芒者,称为艾之精英。倘有收藏,不吝价买,彼处仕宦,亦每采此,两京送人,重纸包封,以示珍贵,名益传闻,四方近闻。”书中附有“蕲州艾叶图”,可见当时蕲州艾叶已被公认为“地道药材”
但真正使蕲州艾叶扬名,并将其命名为“蕲艾”的还是李言闻、李时珍父子。据《本草纲目》载,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研究蕲艾特著有《蕲艾传》,书中称赞蕲艾“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指出:“艾叶本草不着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从此,蕲艾之名风靡全国,据明《本草乘雅半偈》记载:“蕲州贡艾叶,叶九尖,长盈五七寸,厚约一分许,岂唯力胜,堪称美艾。”明代蕲州已把蕲艾作为贡品,足见蕲艾的历史地位及其珍贵价值。
艾灸的功用
艾灸与针灸一样,都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的功能而起作用,因此艾灸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内、外、妇、儿各科,急、慢性疾病,不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都是艾灸的适应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温经散寒,活血,通痹止痛。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症。
(二)疏通解表,温中散寒。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症。
(三)温阳补虚,回阳固脱。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证,如久泄,久痢,遗尿,子宫脱垂、脱肛日久不愈等证。
(四)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证。
(五)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用于治疗外科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证。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肌长肉的作用。
(六)降逆下气。用于治疗气逆上冲的病症,如脚气冲心、肝阳上升,可灸涌泉治之。
(七)防病保健。艾灸用于防病保健有着悠久历史。《千金要方》说:“凡入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瘅疬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祖先早已十分重视艾灸在防病保健方面的作用了。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牌企业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蕲艾“认证企业
蕲春蕲艾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
国家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艾产业化联盟理事单位
灸疗养生保健服务国家标准工作组副组长单位
质量管理体系符合ISO:标准
蕲艾养生产品销售、贴牌定制、养生馆加盟、艾灸技能培训招生
联系人:何先生:、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