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听课↓↓↓
泌尿系统urinarysystem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水,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肾生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为储存尿液的器官,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图7-1)。
此外,肾还有内分泌功能,能产生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对血压有重要影响的肾素renin以及能调控钙和维生素D衍生物代谢的羟胆钙化醇1,25‐hydroxycholecalciferol等物质。肾衰竭尿毒症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目前认为肾移植是肾衰竭末期最后的疗法,免疫抑制药理学的发展和手术技术的进步,已使肾移植手术的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70%。
第一节肾
一、肾的形态
肾kidney是实质性器官,左、右各-,形似蚕豆,位于腹后壁。因受肝的影响,右肾较左肾约低1~2cm。肾分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及上下两端。内侧缘medialborder中部呈四边形的凹陷称肾门renalhilum,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renalpelvis出入之门户。肾门诸结构为结缔组织包裹称肾蒂renalpedicle,右肾蒂较左肾蒂短,是因为下腔静脉靠近右肾的缘故。肾蒂内各结构的排列关系,自前向后顺序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末端;自上而下顺序是: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renalsinus,为肾血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等所占据。肾门是肾窦的开口,肾窦是肾门的延续。肾的前面凸向前外侧,后面紧贴腹后壁,上端宽而薄,下端窄而厚,肾长9.9cm(8~14cm)、宽5.9cm(5~7cm)、厚4cm(3~5cm),重约~g(图7-2)。
二、肾的位置与毗邻
肾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属腹膜外位器官。肾的高度,左肾在第11胸椎体下缘至第2~3腰椎间盘之间;右肾则在第12胸椎体上缘至第3腰椎体上缘之间。两肾上端相距较近,距正中线平均3.8cm;下端相距较远,距正中线平均7.2cm。左右两侧的第12肋分别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和右肾后面上部。肾门约在第1腰椎体平面,相当于第9肋软骨前端高度,在正中线外侧约5cm。
肾的毗邻:肾上腺suprarenalgland位于两肾的上方,二者虽共为肾筋膜包绕,但其间被疏松的结缔组织所分隔。故肾上腺位于肾纤维膜之外,肾下垂时,肾上腺可不随肾下降。左肾前上部与胃底后面相邻,中部与胰尾和脾血管相接触,下部邻接空肠和结肠左曲。右肾前上部与肝相邻,下部与结肠右曲相接触,内侧缘邻接十二指肠降部。
两肾后面的上1/3与膈相邻,下部自内侧向外侧与腰大肌、腰方肌及腹横肌相毗邻(图7-3,4,5,6)。
在腰背部,肾门的体表投影点在竖脊肌外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称肾区renalregion。肾病患者触压和叩击该处可引起疼痛。
图7-3肾(后面)图7-4肾的位置
图7-5肾的体表投影
三、肾的被膜
肾皮质表面由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肌织膜musculartunica包被,它与肾实质紧密粘连,不可分离,进入肾窦,被覆于肾乳头以外的窦壁上。除肌织膜外,通常将肾的被膜分为三层:即由内向外依次为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图7-7,8)。
图7-7肾的被膜图7-8肾的被膜
纤维囊
纤维囊fibrouscapsule为坚韧而致密的、包裹于肾实质表面的薄层结缔组织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构成。肾破裂或部分切除时需缝合此膜。在肾门处,此膜分为两层,一层贴于肌织膜外面,另-层包被肾窦内结构表面。纤维囊与肌织膜连结疏松,易于剥离,如剥离困难即为病理现象。
脂肪囊
脂肪囊fattyrenalcapsule又名肾床,是位于纤维囊外周、包裹肾脏的脂肪层。肾的边缘部脂肪丰富,并经肾门进入肾窦。临床上作肾囊封闭,就是将药液注入肾脂肪囊内。
肾筋膜
肾筋膜renalfascia位于脂肪囊的外面,包被肾上腺和肾的周围,由它发出的一些结缔组织小梁穿脂肪囊与纤维囊相连,有固定肾脏的功能。位于肾前、后面的肾筋膜分别称为肾前筋膜prerenalfascia和肾后筋膜retrorenalfascia,二者在肾上腺的上方和肾外侧缘处均互相愈着,在肾的下方则互相分离,并分别与腹膜外组织和髂筋膜移行,其间有输尿管通过。在肾的内侧,肾前筋膜被覆肾血管的表面,并与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表面的结缔组织及对侧的肾前筋膜相移行。肾后筋膜向内侧经肾血管和输尿管的后方,与腰大肌及其筋膜汇合并向内附于椎体筋膜。由于肾筋膜下方完全开放,当腹壁肌力弱、肾周脂肪少、肾的固定结构薄弱时,可产生肾下垂nephroptosis或游走肾。肾积脓或肾周围炎症,脓液可沿肾筋膜向下蔓延,达髂窝或大腿根部。
四、肾的结构
观察肾的冠状切面,肾实质可分位于表层的肾皮质renalcortex和深层的肾髓质renalmedulla。肾皮质厚约1~1.5cm,新鲜标本为红褐色,富含血管并可见许多红色点状细小颗粒,由肾小体renalcorpuscles与肾小管renaltubulus组成。肾髓质色淡红,约占肾实质厚度的2/3。可见15~20个呈圆锥形、底朝皮质、尖向肾窦、光泽致密、有许多颜色较深放射状条纹的肾锥体renalpyramid。肾锥体的条纹由肾直小管和血管平行排列形成。2-3个肾锥体尖端合并成肾乳头renalpapillae,并突入肾小盏minorrenalcalices,肾乳头顶端有许多小孔称乳头孔papillaryforamina,肾产生的终尿就是经乳头孔流入肾小盏内。伸入肾锥体之间的皮质称肾柱renalcolumn。肾小盏呈漏斗形,共有7~8个,其边缘包绕肾乳头,承接排出的尿液。在肾窦内,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majorrenalcalices,再由2~3个肾大盏汇合形成一个肾盂renalpelvis。肾盂离开肾门向下弯行,约在第2腰椎上缘水平,逐渐变细与输尿管相移行。成人肾盂容积约3~10ml,平均7.5ml(图7-9)。
五、肾段血管与肾段
肾动脉renalartery的第一级分支在肾门处通常有两支,即前支和后支。前支较粗,再分出4个二级分支,与后支一起进入肾实质内。肾动脉的5个二级分支在肾内呈节段性分布,称肾段动脉segmentalartery。每支肾段动脉分布到一定区域的肾实质,称为肾段renalsegment。每个肾分5个肾段,即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和后段。各肾段由其同名动脉供应,各肾段间有少血管的段间组织分隔,称乏血管带zonedevoidofvessel。肾段动脉阻塞可导致肾坏死。肾内静脉无一定节段性,互相间有丰富的吻合支(图7-10)。
六、肾的畸形与异常
在发育过程中,肾可出现畸形或位置与数量的异常(图7-11)。诸如:
(一)马蹄肾
两侧肾的下端互相连接呈马蹄铁形,出现率为1%~3%。易引起肾盂积水,感染或结石。
(二)多囊肾
胚胎时肾小管与集合管不交通,致使肾小管分泌物排出困难,引起肾小管膨大成囊状。随着囊肿的增大,肾组织会逐渐萎缩、坏死以致最终导致肾功衰竭。
图7-11肾的畸形与异常
(三)双肾盂及双输尿管
由输尿管芽重复分支形成。
(四)单肾
一侧发育不全或缺如,国人以右侧为多。先天性单肾发生率约为0.5‰。
(五)低位肾
一侧者多见,两侧者少见,多因胚胎期的肾上升受影响所致。因输尿管短而变形,常易引起肾盂积水、感染和结石。
七、肾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肾移植是目前器官移植中最为成熟的、数量较多、成功率较高、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70%的一种器官移植手术。
对于供体肾的要求是:肾的生理良好,有丰富的血液循环管道。必须使保留的输尿管有良好的血液供应,通常输尿管动脉来源于肾动脉。供体肾取出后必须保存在含有高渗透压、高浓度的钾、钙、镁的低温营养保存液中。
肾移植的受体位置:临床将移植的肾脏放在受体的盆腔内,髂窝部是移植肾放置的较理想部位。Murray(年)首次报道了从腹膜外将肾脏移植到髂窝的手术方法。
肾移植术吻合血管的选择:将供体肾动脉与髂内动脉及其分支吻接,将肾静脉与髂内静脉吻合。由于肾动脉有时有多条,特别是肾副动脉发生率较高,并且肾动脉的肾内支配区之间有乏血管区,因此必须将所有的肾动脉都与受体的动脉吻合,以免发生肾的局部坏死或供血不良。
输尿管的吻合位置:将输尿管吻接到膀胱上,使尿液流入膀胱内。输尿管与膀胱的吻合更须细心谨慎,以防尿液的渗漏导致局部的感染及败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导致手术失败。
肾移植的病人需在手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因此,术后对病人其它疾病的预防、治疗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致谢本文来源:网络及网络投稿综合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本文小编以欣赏、学习之意发布,谢绝商业传播及转载~!!!
山河医学网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