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7月梅雨季,空气湿度增加,暑热夹杂湿邪,而脾“喜燥恶湿”,容易受到湿邪的影响,干扰正常的运化功能,使人体出现不思饮食、脘腹闷胀、大便溏薄、身体乏力、舌苔白腻等湿阻脾胃的症状。因此,夏季养生需注重健运脾胃。
1暑热湿邪多伤脾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可运化水谷精微。脾对食物具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当食物进入胃后,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气等。同时,脾通过运化功能将水液转输于肺,由肺布散到全身各处,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充分濡润,并吸收水谷精微中的精华。
中医认为暑属于“阳邪”,易损耗人的津液,湿属于“阴邪”,性黏滞,易阻遏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加重了承担运化水湿功能的脾的负担,可损伤脾之阳气,因而可造成脾的运化功能失常。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高温环境可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妨碍人体的散热过程,影响人体消化吸收功能,使人出现厌食、胸中郁闷、脘腹胀满等症状。医圣张仲景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不虚五脏皆旺”。因此,夏季需注意避免脾胃损伤,以预防心、肝、肺、肾等脏腑疾病的发生。
2不良习惯损害脾贪凉夏天一些人贪图凉爽,把空调温度调得较低,或为了解暑降温,贪吃生冷、寒凉的食物。脾胃长时间处于过低温度的刺激,容易使人体湿邪停滞,损耗脾之阳气,引起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等症。
嗜辣夏天湿气较重,适量进食辛辣食物可助排暑湿、开胃和醒脾,但不宜过量食用辛辣食物,否则易损伤脾胃,并刺激口腔、食道和胃黏膜。
思虑中医认为“思伤脾”,思虑过度,脾气郁结,久则伤正,可导致气结不行,积聚于中,出现食少纳呆、胸脘痞满、腹胀便溏等症。
熬夜一些人习惯于晚睡,经常熬夜可耗伤人体阳气,引起气血双亏、肝胃不和,肝气太虚则影响脾之运化,表现为舌苔厚白,久之可引起脾阳虚陷,导致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等疾病。
日常养生宜健脾夏季膳食宜清淡,少吃肥甘厚味、煎炸食物,以汤、羹、汁等汤水较多而又能促进食欲、易消化的膳食为主,以助开胃增食、健脾助运。各种豆类多具有健脾助运的作用,毛豆味甘性平,入脾、大肠经,具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清热解毒、益气的功效;红豆味甘酸性平,归肺、心、脾经,有燥湿止痒、化湿补脾的功效;绿豆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止渴解烦之效;豌豆具有益中气、止泻痢、利小便、解毒之功效等。
此外,还可常吃山药、大枣、薏苡仁、冬瓜皮等健脾利湿之物。再则,夜晚应该在子时(2:00~1:00)进入深睡眠状态,中午(11:00-1:00)小憩;要调节情志,劳逸结合,放松自己,避免思虑过多;室内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且不可直吹,以免过冷伤身。
-—--—特别申明—--—-
本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