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俞穴
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脾俞穴的主治症状为:倦怠感、口渴、食欲不振、糖尿病等
一、功能主治
功能:功能:健脾和胃,利湿升清。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
2.其它: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二、取穴方法
定位:该穴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三、用法
刺激脾俞穴,可以提升脾脏的功能,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使脾运化水湿功能正常,将身体多余的水分转输到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和尿液排泄出体外,令湿浊消散,诸症解除。
1、悬灸法:患者全身放松,坐位或卧位。艾条点燃后放于穴位上方,距离皮肤约2~3厘米左右进行熏灸,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两侧交替进行,以局部潮红为度。每周灸治2~3次。
2、按摩法:患者取舒适卧位,操作者两手拇指指腹放置在患者的脾俞穴上,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使患处产生酸、麻、胀、重的感觉。再用擦法,即来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热感向内部深透,以皮肤潮红为度。如此反复操作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四、穴位释义
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即按压这个穴位能宣散脾脏的湿热。脾俞是清浊和补脾的穴位。中医认为虚胖之人多因脾虚,痰浊淤积于体内,所以体胖之人可经常揉推脾俞穴来补脾胃、去痰浊、除湿气。
五、穴位配伍
配中脘、三阴交、足三里主治呕吐;
配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关元俞主治泄泻;
配肾俞、三阴交主治消渴。
为什么腹泻要按摩一个补脾脏的穴位呢?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具有调节肠胃的功能。跟肠胃有关疾病的治疗根本就在于补脾胃。因此,腹泻、呕吐、胃炎等症都可以通过按摩脾俞缓解和治疗。小儿腹泻则可以在脾俞处贴腹泻贴,效果胜过贴肚脐。
六、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胃痉挛、神经性呕吐、肠炎等。
治疗其他疾病:
1、小孩春困
不少孩子到春天就犯困,或饭后就想睡觉,而休息后症状就会缓解。事实上这是肌无力,其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日重暮轻,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一般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女性比男性多,但是到了晚年后发病又以男性居多。此病多侵及眼肌、咀嚼肌、咽喉肌、面肌与四肢肌肉等。严重的肌无力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孩子们的肌无力则多表现为眼睑重,爱犯困。肌无力主要是脾胃虚损所致。脾主肌肉,脾有了问题,肌肉自然会出问题。《灵枢?本神》载:“脾气虚则四肢不用”。《难经?十六难》也说:“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胃虚损,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不足,肌肉失养而为痿症。有类似症状的孩子多出现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治疗上以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为主。治疗肌无力,尤其是眼肌无力的类型,常选用脾俞穴、中脘穴、血海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并配攒竹穴、鱼腰穴、太阳穴、四白穴进行针灸治疗。如果在家里自我治疗,建议选取脾俞穴、中脘穴、血海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进行按摩或艾灸。
2、老年脾虚型失眠
老人的脾虚型失眠也可以选用脾俞穴。中医认为老年性失眠的诱因有多种,其中脾虚是一种。脾虚则生血无源,血源缺失则造成脑失养,从而引起失眠、心悸等症。那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脾虚型失眠呢?通常脾虚的人有以下特点: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体型虚胖、肌无力、偏懒惰、常便秘。如符合以上2-3点的失眠患者则属于脾虚型。治疗老年人脾虚型失眠可以取脾俞、神门、百会、安眠和三阴交穴。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心烦失眠、心悸、健忘等症。安眠穴在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顾名思义,具有安眠的功效。百会穴和三阴交之前已介绍过,不再详细讲解。老年人脾虚型失眠,可每穴各揉3分钟,每天1-2次,长期坚持可收到疗效。
脾胃那些事,五行工程告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