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①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所致的头目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阴中痛、疝气;④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证;⑤胸胁满痛。
直刺0.5~0.8寸。
◆◆2.太冲输穴;原穴◆◆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①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癃闭,遗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直刺0.5~0.8寸。
◆◆3.期门肝之募穴◆◆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①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②奔豚气;③乳痈。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4.命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性病证;④小腹冷痛,腹泻。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5.大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②骨蒸潮热;③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④项强,脊痛;⑤风疹,痤疮。
向上斜刺0.5~1寸。
◆◆6.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①痴呆、中风、失语、瘈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病等神志病证;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④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致的下陷性病证。
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
◆◆7.水沟◆◆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②癔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③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③闪挫腰痛。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
◆◆8.中极膀胱募穴◆◆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②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证。
直刺1~1.5寸;孕妇慎用。
◆◆9.关元小肠募穴◆◆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②少腹疼痛,疝气;③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④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⑤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证;⑥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⑦保健灸常用穴。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10.气海肓之原穴◆◆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③小便不利,遗尿;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⑥保健灸常用穴。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如何第一时间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