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湿邪”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之一,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就会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导致疾病。而湿邪通常有两种,一是外湿,一是内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内湿则多由过度嗜酒或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内侵脾阳失运,湿自内生。
艾灸除湿的作用取自于艾灸有开郁、补阳气的作用,可以运化湿气,蒸腾湿气,给湿气以出口,通过具体的几个穴位做艾灸,可以很好的祛除体内湿气。艾叶味苦性辛温,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因此,艾灸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除湿及养生保健的作用。
体内有湿气的主要表现:
1、头沉爱出油,四肢乏力;
2、口中发黏,舌苔腻;
3、腹中胀满,大便粘;
4、下肢浮肿;
5、脚气;
7、湿疹、皮炎。
夏季阳气旺盛,此时天、人气机生发最旺,艾灸时会出很多汗,有利于寒湿的排除,比如产后风、长期手脚冰凉、腰酸腿疼等,夏至之后很快进入三伏天,这时用灸法,效果非常好。
艾灸适应证广泛,内外妇儿各科的急慢性疾病,都有适应证。如寒凝血滞引起的风寒湿痹、痛经、寒疝腹痛等。还有如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引起的腹痛、泄泻。一些因为气虚引起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也可以治疗。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等也可以防病保健。
艾灸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应根据患者所处的地域、季节、气候和患者的病情、体质因人、因地、因时治宜。
2.进行施灸时要认真仔细,及时去除艾灰,避免烧灼皮肤,增加患者痛苦。如已溃破化脓,要用生理盐水清洗,涂上凡士林。灸完后注意把火熄灭,以免烧破衣服或造成火灾。
3.灸法虽安全,但是也有明确的禁忌症,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咳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病、皮肤痈疽疮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均不宜直接灸。
体内有湿气时艾灸的主要穴位:
1、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2、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3、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4、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5、丰隆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