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治是食疗的另一个同意词。以中医的理论为基础,食疗正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充分的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人体机体的功能,从而获得恢复健康或医治防病的一种方法。按常规说法,食物是人类得以维持生命的基础能量的一种物质,同时也是给人体提供主要营养的物质,赋予人类的机体具有适应各种活动的能量。
文
芭莎编辑
芭莎湾月
图像来源
网络
◆
食疗在中国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那时的古人已有了“药食同源”的说法。意思是药与我们吃的食物的来源是同一个事物,相继在很长的一个段时间,人们从大量的实践和观察中得出了很多经验,使这一理念不断的得到充实和发展,有关这一些,我们可以从前人留下的医学典籍中查考到相关的系统性的、大量的记述。
食治是食疗的另一个同意词。以中医的理论为基础,食疗正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充分的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人体机体的功能,从而获得恢复健康或医治防病的一种方法。
按常规说法,食物是人类得以维持生命的基础能量的一种物质,同时也是给人体提供主要营养的物质,赋予人类的机体具有适应各种活动的能量。
这类说法,其实只是说出了一个基本的见识。但是,中医很早就发现了食物不仅有营养的功能,同时还能疗疾祛病。特别是中国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他的著术中已经接受了部分西医的观念)有说: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把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食物不仅能作用来充饥,同时给病人服用,也可以治疗疾病。
这就演绎出了药膳的概念
食疗是中国人的饮食传统,通过饮食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进而把食疗发展成了一种养生行为。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迁,以前的人主要是利用食疗来调理身体,现今的人却是通过食疗来减肥、护肤、护发等。使得食疗这种调理身体的行为,发展成了一种美体的手段。
更经典的说法是:食物是人类治病最好的药品,食疗就是用食物代替药物而使疾病得到治疗、使细胞恢复功能、使人体恢复健康。
药食同源是一个说法,但深究起来,其实还是有一个系统性的分别的。药食并列,食物和药品看起来没有截然的分界线。按照中医的理论,食物的性能如果离开“中”(一种均衡概念)时就会偏凉(例如绿豆)或偏温(例如豆豉)。如果偏离“中”较远时,就是“寒”与“热”。如果更远离“中”的就是“药”了,在食疗中就要利用这种“药”的功效来达到治疗相关的病症,这就是凉药或者热药的药食同源:定性与定量的来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得了热病应该用凉药,如果热得不那么厉害,就不一定要药了,用性偏凉食品(例如前述的绿豆)调节就可以了;反之亦然。这就是常说的“食疗”。
但食疗和药膳又并非是同一概念。前者使用食物进行调理,而后者则是将通常归入“药”范围变成营养食品,属于食物一类。
如果是极寒或者极热的属性,就叫做食疗中的“毒”。比如同是豆类的“巴豆”,普通人只要误食一粒就会一泻如水,因为它性极热,常用以治疗极寒的病人。因此,无论食物、药物甚至毒药都是同源的,因为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将偏离正常状态的身体机能恢复到常态。
食疗发展的历史
从远古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发现一些动、植物在作为充饥食物的时候,同时也对身体的一些病症有治疗的作用,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开始积累了一些经验。特别是随着对火的利用。有相关的文献记述:“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这无疑是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进步。也可以说是有意无意之中埋下了未来人类步于食疗之旅的伏笔。
随着饮食器具的发明和运用,比如陶器的以及其它类的器物,人类在食物加工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进步,除了更适合于机体的消化,食物的味道也发生了改变,人类开始完全依照自已的口味对食物进行加工、储存等。
有文字记载,商代的大臣伊尹改革了烹饪器具,同时还发明了羹和汤液等食品,开创了煮食和去渣喝汤的饮食方法。中国公元前5世纪的周代,出现了专门掌管饮食营养保健的“食医”。应该这是食疗的鼻祖吧。此后,醋、酱、糖等调料及食品也相继出现。
战国时期的《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素问·五常政大论》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书中高度评价了食疗养生的作用,也是食疗养生理论的重大进步。直到这时,食疗作为一个完整的养生理念开始形成。至此以后,历朝历代,多有建树,以至发展成了一条浩浩汤汤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食疗医学的历史巨流。
在今天,虽然食疗是一个很久远的概念,但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的认识不是那么清晰。日常饮食和专业食疗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的。我们必须掌握相关的食疗知识,运用这些知识,才能发挥好食疗的作用。
中医历来强调“药疗不如食疗”,以食物作为药物具有以下几大突出的优点:
长期使用药物治病往往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和依赖性,而且还可能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而食疗相对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
食疗使用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和食材,价格相对便宜,在我们的日常用餐中便可达到调理的目的,这是昂贵的医药费所无法比拟的,还可以保持一个长期性,所以对身体的健康保证是长远的。
食物替代药物还具有无痛苦的优点,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祛除病痛,食疗有治未病的功能。虽然食疗有不同于药物治疗的优点,但却又不等于食疗能包治百病、也不能因此代替药物治疗。如果病情急重.或者应用食疗后疾病不减轻,还得应请医生诊疗。
虽说食疗有诸多的优点,但也有它的误区。
盲目进补危害
补错方向。有些人自觉身体虚亏,便常用补益药如人参酒、黄芪淮山羹、参芪精之类来进补,以为有益无害,不料这类东西对阴虚的人(面色苍白、惊悸不安、低热、盗汗、口渴、舌红少苔、失眠多梦)来说是不可用的,用了反而消耗阴津,使症状更加重。
上述诸类补益食疗制剂对气虚的人很有作用,这类人动则气喘,头昏自汗、大便稀薄,内脏下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用上述补益药就对症了。所以,必须对症进补。
补益过头
老年人大多消化力弱,脾胃虚弱,此时如用了多量的龙眼肉、熟地、阿胶之类滋腻之品,将使脾胃消化能力减弱,饭量减少,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
所以滋腻太过,也是进补中常易出现的错误。如老年人如确实阴虚,要用熟地、阿胶之类,也应量小,不宜过于滋腻。服用适量冰糖黄精汤、一品淮山之类也是个良好的选择。鹿茸确能补精助阳,是著名补阳药,如骤用大量,就会了现鼻子流血、眼红、头晕等上火症状。所以要掌握一个度,从小量开始。
想当然的进补
有些人认为维生素是补品,多用无妨。比如鱼肝油含维生素A及维生素D,人体在维生素A缺乏时可得干眼病及夜盲症,维生素D缺乏时可导致佝偻病,但实际上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A已足够生理需要,只有在得了慢性肝炎、胰腺炎、腹泻时才会出现维生素A的缺乏。此时,一方面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一方面适当补充维生素A。如盲目长期大量服用,可致中毒,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毛发脱落,皮肤瘙痒,维生素D盲目长期大量应用,可致低热、烦躁、厌食、肝脏肿大、肾脏损害、骨骼硬化等。其他的维生素类药品,也不宜盲目想当然用来作为补药,如维生素C长期大量服用,可致肾、输尿管、膀胱结石;维生素B1大量盲目应用可致头痛、烦躁、心律失常、浮肿和神经衰弱。
滥用药物食品
近些年来,“药物食品”流行起来。这些“药物食品”一旦滥用,危害很大。它能使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遭到破坏,甚至致病。如“人参软糖”、“鹿茸软糖”、“人参奶粉”、“人参饼干”等。人参有促进性腺激素分泌的作用,鹿茸一般用来治疗阳痿,儿童如随意食用这类所谓“药物食品”,会使儿童早熟,出现长胡须,长阴毛等性发育提前现象。还有些“药物食品”(如一些饮料)含有咖啡因等兴奋药物,大量使用,干扰人体的生物节律,有害健康。还有的人自制“药物食品”。如有人认为甘草是有益无害的良药,加上其甜味很可口,于是便把甘草泡水当茶饮。这是十分危险的。这种“甘草茶”服久了会产生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副作用,使血钠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多,导致高血钠、缺钙性抽搐。更有甚者,久服甘草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一旦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问题就比较麻烦了。有的患者就需要终生服用强的松之类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才能维持生命。
不辨宜忌
在进行食疗的过程中,辨清食物对不同的人的宜忌十分重要。比如吃鱼,许多人认为人人皆宜。其实不是如此。鱼所含的鱼油主要是二十碳五烯酸,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对防治冠心病和脑血栓形成大有益处,可是因其降低了血小板的凝聚性,可引起各种自发性出血,包括脑出血。有研究表明:因纽特人以鱼为主食,他们几乎没有人患冠心病和脑血栓,但脑出血却成了他们重要的死亡原因。所以,有脑出血倾向或已经有过脑出血史的人,就不宜盲目大量进食鱼类。
注意事项
遵守食疗原则有利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防治。与此相反,若不遵守食疗原则就不利于这种目的,甚至有害。现将有鍖椾含鐧界櫆椋庡ぇ姒傞渶瑕佸灏戦挶鐧界櫆椋庡尰闄㈤暱娌欏摢瀹跺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