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肾下垂检查
肾下垂症状
肾下垂特点
肾下垂饮食
肾下垂图片
肾下垂鉴别

熙和每日一讲1110

第七章 尿理学检验

尿量   (一)参考值成人:~ml/24h。儿童:按儿童每公斤体重计排尿量,约为成年人3~4倍。   正常人尿量昼夜之比为(3~4):1

  (二)临床意义1.多尿指24h尿总量超过ml者,儿童超过3L。   (1)生理性多尿1)饮水过多或食用含水分高的食物。2)服用有利尿作用的食品,如咖啡等。3)使用某些药物,如咖啡因、噻嗪类、脱水剂等。4)静脉输注液体过多,如输用生理盐水、糖盐水或其他液体等。5)精神紧张、癔病等,可引起暂时性、精神性多尿。

  (2)病理性多尿1)内分泌疾病:如尿崩症,指抗利尿激素(ADH)严重分泌不足或缺乏(中枢性尿崩症),或肾脏对ADH不敏感或灵敏度减低(肾源性尿崩症),患者24h尿量可多达5~15L;尿比密常为1.以下,尿渗透压在50~mmol/L之间。多尿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2)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DM)引起的多尿,主要机制是渗透性利尿所致,患者尿比密、尿渗透压均增高。3)肾脏性疾病:如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肾小管酸中毒Ⅰ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失钾性肾病等。肾小管破坏致肾浓缩功能逐渐减退均可引起多尿。肾性多尿常具有昼夜尿量的比例失常、夜尿量增多的特点,即昼夜间尿量比<2:1。

2.少尿指24h尿量少于m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17ml(儿童<0.8ml/kg)者为少尿。   生理性少尿:多见于机体缺水或出汗过多,少尿可能在机体出现脱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之前。   病理性少尿:如急性肾衰、慢性肾病。   (1)肾前性少尿: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肾血流量不足,肾小球滤过率减低所致。1)肾缺血: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过敏、失血过多、心力衰竭、肾动脉栓塞、肿瘤压迫等。2)血液浓缩:严重腹泻、呕吐、大面积烧伤、高热等。3)血容量减低:重症肝病、低蛋白血症引起全身水肿。4)应激状态:严重创伤、感染(如败血症)等。

  (2)肾后性少尿:多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尿路梗阻引起。1)肾或输尿管结石、损伤、肿瘤、凝块或药物结晶(如磺胺类药)、尿路先天性畸形等。2)膀胱功能障碍、前列腺肥大症、前列腺癌等。   (3)肾性少尿:因肾实质的病变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所致。在排除肾前和肾后性少尿后,可考虑肾性少尿。1)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间质性肾炎以及急性肾小管坏死等。此种尿具有高渗量的特性。2)慢性疾病所致肾功能衰竭时,也可出现少尿,但特征为低尿比密、低尿渗量性少尿,如高血压性和糖尿病肾血管硬化、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3)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等。4)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尿量可突然减低。3.无尿指尿量<1OOml/24h,或<17ml/h。肾受汞等毒性物质损害,常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而突然引起少尿及尿闭。

尿颜色和透明度   (一)检测原理通过肉眼观察判断尿外观。透明度,可分为清晰透明、轻度混浊(雾状)、混浊(云雾状)、明显混浊4个等级。   (二)方法学评价   尿色和透明度判断,受主观因素影响。尿透明度还易受某些盐类结晶的影响。临床应用仅作参考。

  (三)质量控制1.使用新鲜尿:尿放置时间过长,盐类结晶析出、尿胆原转变为尿胆素、细菌增殖和腐败、尿素分解,均可使尿颜色加深、混浊度增高。2.防止污染。3.标准统一。

(四)参考值   新鲜尿:淡黄色、清晰透明。

(五)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   (1)代谢产物:生理情况下影响尿颜色的主要是尿色素、尿胆素(URB)、尿胆原(URO)等。   (2)饮水及尿量:大量饮水、尿量多则尿色淡;尿色深见于尿量少、饮水少或运动、出汗、水分丢失。   (3)药物的影响:服用核黄素、呋喃唑酮、痢特灵、黄连素、牛黄、阿的平使尿呈黄色或深黄色;番泻叶、山道年等使尿呈橙色或橙黄色;酚红、番泻叶、芦荟、氨基匹林、磺胺药等使尿呈红色或红褐色。   (4)盐类结晶及酸碱度等:生理情况下尿混浊的主要原因是含有较多的盐类,常见有:①尿酸盐结晶:在浓缩的酸性尿遇冷时,可有淡红色结晶析出。②磷酸盐或碳酸盐结晶:尿呈碱性或中性时,可析出灰白色结晶。

2.病理性变化

(1)无色:尿无色且伴尿比密增高,可见于糖尿病;尿比密度低,可见于尿崩症。   (2)血尿①肉眼血尿:当每升尿含血量达到或者超过1ml时,尿呈淡红色、洗肉水样,雾状或云雾状,混浊外观。含血量较多时,尿呈鲜红色、稀血样或混有血凝块。②镜下血尿:尿经离心沉淀镜检时发现红细胞数>3/HP。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是引起血尿最常见的原因(约占98%),如肾或尿路结石、结核、肿瘤,各型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肾下垂、肾血管畸形或病变,以及生殖系统炎症、肿瘤、出血(如前列腺炎、肿瘤、输卵管炎、宫颈癌等)。

尿三杯实验第一杯(尿道出血)第二杯第三杯(膀胱出血)全部出血(肾脏或输尿管出血)

2)全身性疾病:①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②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肾病综合征出血热、高热、重症感冒。③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④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肾病、肾动脉硬化病、心力衰竭、心血管神经症等。⑤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痛风、糖尿病等。3)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如急性阑尾炎、急性或慢性盆腔炎、宫外孕、结肠或直肠憩室炎症、恶性肿瘤,但血尿程度多较轻。4)药物毒副作用:如磺胺类、水杨酸类、抗凝血类、某些抗生素类、环磷酰胺等。

  (3)血红蛋白尿   尿游离血红蛋白增加(参考值<0.3mg/L)时,引起尿隐血试验阳性者称为血红蛋白尿。   血浆中Hb含量(<50mg/L)

血红蛋白尿多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蚕豆病、溶血性疾病等。1)与血尿鉴别:①离心沉淀后的尿上清液:前者仍为红色,后者红色消退。②镜检沉淀物:前者不见红细胞或仅见红细胞碎片,后者见大量完整的红细胞。③用上清液作隐血试验:前者强阳性,后者一般阴性或仅呈弱阳性。④用上清液作尿蛋白定性试验:前者阳性不变,后者结果减弱或呈阴性。

2)与假性血尿鉴别:如卟啉尿外观呈红葡萄酒色。碱性尿中存在酚红、番泻叶、芦荟等物质或酸性尿中存在氨基比林、磺胺等药物时,均显示不同程度的红色。

(4)肌红蛋白(Mb)尿   正常人尿中含量甚微,故不能从尿中检出。当机体心肌或骨骼肌组织发生严重损伤时,尿Mb检查呈阳性,称为肌红蛋白尿。

1)病因:①创伤:如挤压综合征、电击伤、烧伤、手术创伤造成肌肉严重损伤者。②肌肉疾病:如原发性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等。③心肌梗死(MI):引起心肌组织广泛坏死,尿肌红蛋白测定可能对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④代谢性疾病:如恶性高热、肌糖原积累病。⑤缺血性肌损伤:如剧烈运动后或长途行军后、惊厥性疾病发作等。2)与血红蛋白尿区别:由于肌肉损伤也常伴有红细胞破坏,故肌红蛋白尿同时也伴有血红蛋白尿。所以,应注意Mb与Hb的区别:①颜色:肌红蛋白尿呈粉红色、暗褐色。②溶解性:Mb能溶于80%饱和度的硫酸铵溶液中,而Hb则不溶。

  (5)胆红素尿:胆红素尿外观呈深黄色,振荡后产生的泡沫亦呈黄色。此点可与正常尿或药物性深黄色尿鉴别,后者尿振荡后泡沫呈乳白色。胆红素尿不宜在空气中久置。可见于阻塞性黄疸或肝细胞性黄疸。

(6)乳糜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中,尿呈乳白色混浊称为乳糜尿。乳糜尿产生的机制:①泌尿系淋巴管破裂:多因淋巴循环受阻,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逆流进入泌尿系统淋巴管,致使淋巴管内压不断增高而破裂,淋巴液进入尿中所致。②深部淋巴管阻塞:乳糜液不能流入乳糜池,而逆流到泌尿系统淋巴管所致。

1)常见疾病:乳糜尿多为丝虫病所致,少数为腹膜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手术、先天性淋巴管畸形及肾病综合征等。2)鉴别特点:①乳糜试验:在尿中加入等量乙醚或氯仿,提取乳糜,用苏丹Ⅲ染色,可呈阳性。②与脓尿与菌尿鉴别:乳糜尿以脂肪颗粒为主,少见血细胞、脓细胞、细菌。

1)常见疾病:乳糜尿多为丝虫病所致,少数为腹膜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手术、先天性淋巴管畸形及肾病综合征等。2)鉴别特点:①乳糜试验:在尿中加入等量乙醚或氯仿,提取乳糜,用苏丹Ⅲ染色,可呈阳性。②与脓尿与菌尿鉴别:乳糜尿以脂肪颗粒为主,少见血细胞、脓细胞、细菌。

2)与脓尿、菌尿鉴别①加热法:混浊消失多为结晶尿。产生沉淀可能是脓尿、菌尿。②加酸或加碱:磷酸盐和碳酸盐尿,加入5%~10%乙酸数滴,混浊可消失;如同时有气泡产生则多为碳酸盐结晶。③镜检:可见大量盐类结晶;脓尿、菌尿,镜下可见大量脓细胞、白细胞、细菌。④蛋白定性:为阴性,而脓尿、菌尿多为阳性。3)与乳糜尿鉴别:可用乳糜试验加以鉴别,前者为阴性,后者为阳性。①有机溶剂抽提法用乙醚抽提尿液后,如乳浊程度明显减轻或变为澄清可确诊为乳糜尿;②将乙醚提取物经苏丹Ⅲ染色、置镜下观察,如见大小不等、橘红色脂肪球为乙醚试验阳性。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办法
卡介苗接种反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nglul.com/sxcys/8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